对了!
后世可能不知道,这个年代有个词儿叫“开门办学”。
就是鼓励学生走出校门,进行学工、学农、学军劳动。
甚至一些大学还有校办工厂和农场等“三学”基地,每学期一次,每次二到四周,学校停课让学生参加校外活动。
当然了,凡事都有两面性。
在一些老师和学生当中,觉得这是扰乱了正常的课程体系和教学秩序。
但是对于一些不怎么想上课的“童鞋们”,这就是一件大好事儿了。
“三学”期间可以不在教室里上课,不受课堂纪律的约束。
更是不用写作业,也没有考试,还可以暂别校园“闯荡”社会。
因此,每到安排“三学”活动的时候,“童鞋们”无不欢呼雀跃、兴高采烈。
所以嘛……
年轻人不咋爱学习,才是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。
这个年代的“三学”活动,内容非常复杂……
很多学校算是各显神通,分别联系说得上话的各种社会单位。
有的学生被分到电机厂,学习操作冲床,冲压电机配件和绕线。
有的学生被分到机床厂,学习车、钳、铣、刨、磨。
还有的学生学农支农,打着背包下生产队插秧种田,跟农民同吃、同住、同劳动。
去园艺场的学生,学习果树嫁接、培育树苗,有时还能混到水果吃,算是运气很好。
还有去学开手扶拖拉机的,也很受学生欢迎。
不咋受“童鞋们”待见的,就是在学校农场开畦整地,种菜施肥。
还有被安排在学校饲养场里,喂养生猪的同学,谈起自己的“三学”经历,一言难尽。
其实这也未必是坏事儿。
很多参加过“三学”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,被社会毒打之后。
他们觉得,提前参与更多的社会活动,学习更多的知识和劳动技能。
对日后培养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,有着积极的影响。
用通俗易懂的话来讲,就是被社会毒打的时候,承受能力更强。
开展“三学”活动,应该算是一种预兆吧。
由于城市人口太多,工作和住房压力大。
嗯,还有一种说法,是世界的两个头号大国,都跟我们不对付,为了避免大量人口被人家一锅端了。
在1968年12月,国家下达了“知识青年到农村去,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,很有必要!”的指示。
“上山下乡”运动大规模展开了!
当年在校的初中和高中生(1966、1967、1968年三届学生,后来被称为“老三届”),这些学生全部前往农村。
对了,不应该再叫学生了,应该称呼他们“知青”,就是知识青年的意思。
“知青们”被欢送踏上远去列车的时候,绝大部分都是是一身军绿色服装。
还有人胸前挎着一朵鲜艳的大红花,垂下的布条上印着“光荣”两个字。
很多知青们不仅自备军装,还要带上军帽,挎着军挎包。
有条件的,还要在“军挎”上郑重地绣上鲜红的“为人民服务”五个大字。